胆囊癌
1. 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;
2. 90%的病人发病年龄超过50岁,平均59.6岁,女性是男性的3-4倍;70%胆囊癌与胆结石有关;
3. 早期无特异性症状;部分病人因胆囊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意外发现胆囊癌;当肿瘤侵犯至浆膜或胆囊床,则出现定位症状,如右上腹痛,可放射至肩背部;能触及右上腹肿物时往往已到晚期,常伴有腹胀、食欲差、体重减轻或消瘦、贫血、肝大,甚至黄疸、腹水、全身衰竭;
4. 化学或放射治疗大多无效,首选手术切除。
5. 预防:胆囊癌手术后长期生存率很低,故重在预防,对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,特别是结石直径大于3cm者;胆囊息肉单反、直接大于1cm或基底宽广者;腺瘤样息肉以及“瓷化”胆囊,应积极行胆囊切除。
胆管癌
1. 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,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
2. 目前病因不明,多发生于50-70岁,男女比例约1.4:1,本病可能与胆管结石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、先天性胆总管囊样扩张症、胆管囊肿空肠吻合术后、肝吸虫病等有关。
3. 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,可分为上段、中段、下段胆管癌,上段胆管癌又叫肝门部胆管癌,占50-75%,其手术难度也是最大;
4. 临床表现与诊断:(1)黄疸:90-98%病人出现,逐渐加深,大便灰白,可伴有厌食、乏力、贫血,部分病人可出现皮肤瘙痒;(2)胆囊肿大:病变在中、下段的胆管癌可引起胆囊肿大;(3)肝大;(4)胆道感染
5. 检查:超声是首选,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或见胆管肿物;ERCP对下段胆管癌诊断帮助较大,或术前放置内支架引流用;CT、MRI能显示胆道梗阻部位、病变性质等;核素扫描、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癌肿与血管的关系。
6. 胆管癌化疗和放疗效果不肯定,主要采取手术治疗,不同部位胆管癌手术方法也不同;原则上应争取作根治性切除,如不能做到,有些病例姑息性切除也可获得较好的生存效果。 |